寧波市貿促會經貿預警信息快報2025年第56期








一、全球貿易投資安全警示及合作機遇
(一)全球貿易投資安全警示
1. 馬來西亞:調查中企是否在該國使用英偉達AI芯片 2025年6月30日獲悉,《華爾街日報》報道,馬來西亞正調查中國公司工程師攜帶硬盤在該國使用配備英偉達芯片的服務器來訓練大語言模型以規避美國限制的問題。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部門正與相關機構核實此事,以確定是否違反任何國內法律或法規。它表示,根據馬來西亞法律,使用英偉達芯片和AI芯片的服務器不屬于受管制物品。 但是,馬來西亞將與任何尋求協助的政府合作,監測涉及受出口管制法律約束的敏感貨物貿易。將對任何被發現違反馬來西亞和國際貿易法的公司采取堅決行動,包括半導體和AI行業的公司。 【原文出處:《華爾街日報》】 2. 歐盟:阿里巴巴速賣通被指違反歐盟法律或被重罰 2025年6月30日獲悉,法新社報道,歐盟表示,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必須采取更多措施,保護消費者免受非法產品銷售的影響。歐盟表示,歐盟2024年3月對速賣通展開正式調查以來,雖然速賣通已取得部分進展,但歐委會初步認定,速賣通違反《數字服務法》(DSA)規定的針對非法產品傳播所應承擔的風險評估和減緩義務。 初步結論認為,速賣通未適當執行針對反復發布非法內容商家的懲罰政策。速賣通在內容審核系統方面存在“系統性失誤”,讓平臺容易被“惡意商家操控”。此外,速賣通自己的風險評估也低估了非法商品所帶來的危害。 目前,速賣通有權審查歐委會的初步結論,并提交書面答復。如被確認違反歐盟《數字服務法》,則可能被處以最高全球年營業額6%的罰款。 【原文出處:法新社】 3. 歐盟:歐委會IPI項下限制中企參與醫療器械公共采購 2025年6月30日獲悉,歐盟中國商會報道,歐委會宣布在《國際采購工具》(IPI)首個調查后,排除中企在歐盟參與相關公共采購,并要求中標項目中來自中國的產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過50%。歐盟中國商會對歐方公開對中企采取不公平的歧視性措施表示堅決反對。 歐委會6月20日發布公告,稱決定將中國企業排除在歐盟政府采購總額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項目之外,但在無其他供應商的情況下可給予例外。歐委會將繼續致力對話以解決這一歧視問題。如中方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IPI框架將允許暫停或撤銷相關措施。 不僅是歐盟,2024年全球貿易格局中,醫療領域保護主義正加速蔓延。美國FDA于今年3月將中國112種醫療器械列入“額外審查清單”。國際醫療器械監管論壇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新增貿易限制措施同比增長47%,其中醫療領域占比達31%。布魯塞爾智庫Bruegel的報告發出警示:若中方采取對等反制,歐盟企業每年或損失98億歐元中國市場。這把雙刃劍最終傷及的是全球病患,當醫療資源被貿易壁壘分割,創新產品的可及性將大幅降低。 【原文出處:歐盟中國商會】 4. 英國:美國向英德就中國風電設備安全風險表擔憂 2025年6月30日獲悉,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中國最大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之一明陽(Mingyang)計劃在蘇格蘭建廠供應北海風電場,這引發其設備可能被用于監控英國海域的擔憂。 對于明陽(Mingyang)計劃在蘇格蘭建廠向北海風電場供應設備,美國特朗普政府就此事向英政府表達擔憂。華盛頓方面認為將給英國帶來國家安全風險,已就此向倫敦發出警告。美國進行此番干預之際,英國正在評估是否應阻止明陽建廠,因為政界人士就網絡安全以及過度依賴中國技術的危險提出疑問。英國官員稱,在與另一家中國公司敬業集團(Jingye Group)鬧翻后,英國政府在看待明陽可能參與英國海上風電供應鏈的事上變得更為謹慎。 美國官員還表示,華盛頓還向柏林方面表達了對后者允許中國風力渦輪機企業在德國運營的擔憂。明陽已成為北海一個德國海上風電項目的優先供應商。但部分德國官員表示擔憂國家安全和中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 【原文出處:金融時報中文網】 (二)全球貿易投資合作機遇 1. 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對非出資超114億美元 2025年6月30日獲悉,科威特國家通訊社報道,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KFAED)代理總干事日前表示,KFAED基金會已為超過50個非洲國家的540個發展項目提供援助資金,總金額已經超114億美元。 成立于1961年的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Kuwait Fund for Arab Economic Development,KFAED),是中東地區第一個專門為他國提供經濟和社會發展援助的機構,其項目涵蓋非洲、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道路、學校和醫療設施建設,從1974年開始擴大其活動范圍,迄今已覆蓋105個國家。 KFAED基金會在非洲的業務和項目占其全球活動總數的57%,為改善非洲國家經濟和民生貢獻了顯著力量。 【原文出處:科威特國家通訊社】 2. 斯洛伐克:批準關于向中國公民發放工作簽證的草案 2025年6月30日獲悉,斯洛伐克勞動、社會事務和家庭部官網消息,該部門日前通過《關于為斯洛伐克國家利益向特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發放簽證的法規草案》,旨在支持中斯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發展。該草案定于2025年7月1日生效。 該部門指出,該法案旨在允許向在斯洛伐克進行重大投資的中國特定投資者發放簽證,每年最多可發放1000個此類簽證,簽證期限為一年,且不得重復發放。如需在簽證到期后繼續留斯工作,可在簽證有效期內申請臨時工作居留許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斯洛伐克投資貿易發展局發布的投資項目中,27%來自考慮在包括斯洛伐克在內的中東歐國家設立公司的中國企業。這些投資有望創造超過53億歐元的累計投資額和15700個直接就業崗位。該法規有助于支持投資、吸引海外人才并為斯洛伐克創造就業機會。 【原文出處:斯洛伐克勞動、社會事務和家庭部官網】 3. 巴基斯坦:對華簽署鞋服技術轉讓和勞動力培訓協議 2025年6月30日獲悉,巴基斯坦《今日新聞》報道,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協議,旨在促進尖端技術的轉讓和符合全球發展趨勢的技術專業人員培訓。 該協議由中國廣東省制鞋機械協會與巴基斯坦工業縫紉機進口商和經銷商協會(PISMIDA)正式簽署,旨在通過引進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增強巴基斯坦在鞋類制造、皮革加工和服裝機械領域的能力。根據協議,巴基斯坦工人將接受符合現代工業要求的專業培訓,提高當地在先進機械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 該計劃還重點關注皮革產品制造和服裝領域的創新,使巴基斯坦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原文出處:巴基斯坦《今日新聞》】 4. 巴西:擬打造稀土強國,戈亞斯州首個大型稀土礦投產 2025年6月30日獲悉,《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巴西號稱稀土儲量世界第二,但產量很低。巴西正制定措施,加快吸引世界資金,加大稀土開發力度,提升冶煉技術,打造世界稀土強國。巴西總統盧拉表示,巴方希望加強對關鍵礦產的研究與勘探,“這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巴西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巴西稀土儲量約為 2100 萬噸,僅次于中國,遠超排名第三的印度(約 690 萬噸),是美國10倍以上,但其產量卻非常低。巴西政府稱,巴西共有27個稀土項目正在推進。巴西戈亞斯州的首個大型稀土礦已于2024年投產。該稀土礦運營公司巴西礦企塞拉貝爾德集團(Serra Verde Group)生產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永久磁鐵所需的四種稀土,包括釹和鐠。2024年10月,美國政府宣布將塞拉貝爾德列入“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的全球項目名單。 【原文出處:《日本經濟新聞》】 二、研究分析 1. 《聯合早報》:“友岸外包”與亞太新興市場 近日,《聯合早報》報道,美銀證券(BofA Securities)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關稅政策前景不明,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全球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遷出的趨勢依然明顯,但回流美國制造的意愿有限。企業更傾向于將產能轉移至友好國家或鄰近市場。 美銀證券(BofA Securities)指出,盡管美國政府推行“制造業回流”政策,祭出關稅手段以鼓勵企業將生產線遷回本土,但企業在重新布局全球供應鏈時,主要考量的已不再是成本最低,而是如何規避地緣風險。在這一趨勢下,將產能轉移至友好國家(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鄰近市場(臨岸外包,nearshoring)正逐漸取代回流美國(reshoring)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項。在這一背景下,亞太新興經濟體如越南、印度、泰國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則被視為主要受益國家。 報告調查了56位基本面分析師的觀點,覆蓋全球九個市場、共1029家企業,總市值逾38萬億美元(約合49萬億新元)。 盡管美國近年來立法鼓勵制造業回流,但只有7%的分析師認為未來將有“顯著”回流,且僅限于資本密集型和涉及國家安全的特定產業。這包括電子電氣、運輸設備、金屬礦業以及生物科技等。 根據美銀數據,過去15年內,美國回流及外資直接投資共創造約200萬個制造業崗位,其中一半是在過去五年內實現,主因是中美貿易戰爆發及相關立法的出臺。然而,這一趨勢在2022年達到高峰后開始放緩。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業目前僅占整體就業比重的8%,加上勞工成本高、合格工人不足,以及政策不確定性,都成為企業回流決策的重大障礙。此外,盡管制造業崗位有所增加,但多數新增產線趨向高度自動化,對整體就業市場的帶動效應有限。報告指出,服務業仍是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制造業即使擴張,也難以改變這一結構性格局。 針對亞太地區,報告指出,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以來,許多跨國公司已開始重新評估供應鏈配置,并將部分生產環節移出中國。不過,僅有10%的亞太分析師指出旗下覆蓋公司有“明顯”回流美國,40%表示沒有任何相關動向。近半數分析師認為,高關稅環境不會對企業決策產生實質影響。這一方面與回流成本高昂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企業更看重供應鏈的靈活性與風險分散,因而更愿意選擇成本更低、地緣政治關系穩定的國家作為替代基地。報告強調,在亞太地區,越南(24%)、泰國(17%)和印度(15%)是最受青睞的三個替代基地。雖然越南被認為有機會成為最大受益國,但也面臨出口轉道疑慮,可能成為監管焦點。 此外,墨西哥與美國地理接近、勞動力成本低廉及受惠于美墨加協議(USMCA),也被看好成為穩定的中長期外包基地。 【原文出處:《聯合早報》】 2. 《報業辛迪加》:地緣政經的幻象與迷思 近日,《報業辛迪加》發表博科尼大學(Bocconi University)歐洲政策制定研究所所長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的評論文章《地緣經濟學的迷思》。 軍事戰略家愛德華·n·盧特瓦克(Edward N. Luttwak)創造了“地緣經濟學”一詞,用來描述“沖突邏輯”與“商業語法”相遇的時間,35年后,這個概念正在獲得新的共鳴。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貿易政策應該主要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待。 地緣政治沖突充其量是一場零和游戲:一方的收益是另一方的損失。相比之下,貿易通常是一場雙贏的游戲——無論特朗普總統如何大聲指責其他國家在剝削美國。這種緊張關系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利用經濟手段達到地緣政治目的的企圖,最終都將與之背道而馳。然而,大多數政策制定者從未走到這一步。例如,特朗普正在推行一種考慮不周的關稅戰略,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這一點在他與中國的貿易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所有對過去幾個月出現的各種關稅情景影響的現有模擬都表明,美國損失將超過中國。換句話說,美國沒有能力對中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害。但是,通過對中國征收高關稅,提高了美國國內企業和家庭的進口價格。這可能是特朗普同意與中國休戰的一個關鍵原因。 無論如何,即使我們談論的是經濟規模和貿易額不同的其他國家,關稅也不是削弱地緣政治對手的有用工具。其他流行的地緣經濟工具也不適用,比如限制基本投入的供應。例如,今年早些時候,中國開始要求稀土礦物獲得出口許可證。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成功的策略。畢竟,全球大部分稀土供應都用于制造高科技產品。 但是,稀土的經濟意義遠比人們普遍認為的要有限得多。稀土礦物以兩種形式進行交易。美國約70%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指的是相對未加工的稀土金屬。但美國每年進口的稀土金屬總額僅為2200萬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例微不足道。經過更多加工的稀土化合物的貿易顯得更為重要。在這方面,美國擁有巨額順差,尤其是對中國。美國稀土化合物的出口額為3.55億美元,是進口額(1.61億美元)的兩倍多,其中近90%出口到中國。 如果中國限制低價值稀土金屬的出口,中國制造業所需的稀土化合物的供應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可能是市場對稀土價格反應冷淡的原因之一:盡管稀土元素的價格變化很大,但鑒于市場稀薄,自中國推出出口許可規定以來,它們幾乎沒有變化。但即使價格飆升,對美國經濟的損害也將是有限的,因為這些進口總額僅為2000萬美元左右。即使不含稀土的永磁體價格高出10倍,美國成本也將僅達到2億美元——對美國這樣的經濟體量來說,只是一個四舍五入的誤差。 這些地緣經濟工具還有另一個問題:它們通常只能使用一次。如果供應受到限制——無論是通過關稅、出口許可規則還是其他機制——進口商很快就會適應,比如尋找替代供應或積累庫存。這樣,他們就能經受住任何進一步的供應限制。所有這些都應該成為一個警告:盲目接受地緣經濟激進主義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這對中國和美國都是如此。 【原文出處:《報業辛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