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時代,激活城市生命力,誰是主角?








城市如人,一樣會衰老。
在時間的流逝中,歷經漫長的發展和建設,老城區、城中村、老舊小區如同皺紋一樣爬上了城市的面孔。
存量時代,更新,成為激活、提升城市生命力的“良藥”。
位于嵩江東路上的十方合勝青年社區,曾經是鄞州區潘一村的工業廠房,廠區環境臟亂,存在安全隱患且畝產不高,如今街道通過招商引資盤活地塊,原有老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全新青年社交文化商業圈,畝產從每年15萬元增至每年880萬元,增加了50多倍。
鎮海老城的招寶山街道安居小區居民不僅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得益于該區文旅集團主導打造的共建共享更新模式,還可以“點單式”選取小區改造場景,“怎么改我說了算”……
在6月9日召開的全市城市更新現場推進會上,參與代表對寧波城市隨處可及的“新”連連點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綜合能級不強、中心城區集聚規模不夠、城市品質不高等發展不充分,針對全國城市發展“通病”,寧波作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全力推動城市建設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更新轉變、從囫圇粗放向集約緊湊轉變,通過有機更新牽引新一輪城市高質量發展。
上述關于存量時代的城市“成長法則”,聽起來有些“抽象”。
或許,會上發布的城市更新“成績單”,更具說服力——
實施城市更新項目243個;
開工建設未來社區102個,已建成40個,其中19個已獲得省級驗收命名;
全市“一老一小”場景97個入選全省共富單元名單,新申報77個,入選和申報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城市綠道總里程累計超過2280公里;
歷史街區加快復興,推動寧波羅城、江北慈城古縣城、鎮海莊市老街、高新梅墟老街、余姚陽明古鎮等重點項目活化利用;
奉化明山剡水風景帶和鎮海九龍湖-十七房等2個參評“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樣板區”選樹……
這是一個城市“嬗變”。
背后藏著的是,工作體系、規劃體系、政策制定與行動舉措的“無縫對接”和“創新聯動”。
構建“市級-縣級-片區級-項目級”四級城市更新規劃體系;
堅持“無體檢不更新”;
將《寧波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2-2035)》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域空間綜合整治規劃、工業集聚區空間布局等銜接融合,實現規劃“一張圖”;
寧波羅城、海曙丁家灣、鄞州慶安、鎮海蛟川、高新梅墟老街、余姚北部融灣等20個先行片區開展片區策劃;
印發《寧波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以“建立四大機制、實施六大行動、劃定48個片區”;出臺《寧波市城市更新辦法》和16個適用城市更新的系列政策;
建立“三張制度清單”,初步形成一攬子配套政策體系;
實施未來社區創建、城中村片區化改造、歷史街區復興、低效產業用地增效、濱水空間提質、美麗城鎮集群六大更新行動……
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的更新“手法”,解決了百姓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也探出了寧波城市更新的特色解法。
——市級層面,小投入撬動大建設。
通過“以獎代補+重點激勵”方式,對13個市級街區更新項目累計獎補3.5億元,撬動有效投資27億元;今年對51個市級未來社區創建項目進行重點激勵,2億元獎補資金撬動有效投資12億元;特別是海曙區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城市更新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破解資金難題,首期20億元已完成募集。
——寧波各地因地制宜,百花齊放。
鄞州,“市場主導+社會參與”模式,“十方·東進社”項目以租賃形式將村集體工業地塊改造為創新街區,運作后租金收入提高4.5倍。
海曙,通過“資產盤活+產業轉型”,博洋集團盤活利用自有廠房,改造人才公寓、提供青創空間,推動老城社區和傳統產業迭代升級。
鎮海,探索“國企主導、居民參與”共建共享更新模式,整體打造“鎮享家”未來社區運營品牌。目前,已有13個未來社區投入運營,近5萬人次參與共建,解決大量社區治理難題。
“城市更新試點總體‘開局良好’,但還需乘勢而進、步步深入。”會上,市領導如是說。
“到今年底,確保全面完成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任務,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項目;到2025年,城市更新全面推進,打造未來社區280個以上、未來鄉村150個以上,實現‘四類村’動態清零,力爭成為全國城市更新試點示范市、全省未來城市建設先行者。”
目標已在“弦”上。
“新功能、新標識、新融合、新生活、新基建”,寧波正踏上又一場從“新”出發、以“城”為魂的征程。
本文系轉載,如有侵權請告知,將在第一時間刪除!